單位名稱: | 雷山縣丹江鎮(zhèn)人民政府 |
網站名稱: | 雷山縣丹江鎮(zhèn)人民政府網更新時間:2024/10/25 22:07:47 |
相近名稱: | 貴州省雷山縣丹江鎮(zhèn)人民政府,雷山縣丹江鎮(zhèn)政府,雷山丹江鎮(zhèn)政府 |
網址URL: | 雷山縣丹江鎮(zhèn)人民政府網 |
辦公地址: | 貴州省黔東南州雷山縣丹江鎮(zhèn)雷西路 (郵編:557100) |
電話傳真: | 0855-3331262、3336625 |
電子郵箱: | 997795519#qq.com(發(fā)電子郵件時請將#改為@) |
服務QQ: | 997795519(客服QQ) |
網站備案: | [ 暫無備案號 ] (意味網址存在風險 請謹慎訪問!) |
相關簡介: | 雷山縣位于貴州省東南部,全縣總面積1218平方公里,共有行政村157個,人口15.45萬人,世居有苗族、漢族、水族、侗族、瑤族、彝族等民族,其中,苗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4.2%,雷山素有“苗疆圣地”之稱,被譽為“苗族文化中心”,苗族風情濃郁獨特,苗族文化豐富多彩。 雷山縣丹江鎮(zhèn)位于貴州省東南部,是雷山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國土面積138.8平方公里。全鎮(zhèn)轄27個行政村,5個社區(qū),共有11331戶,人口39553人,201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816元。 丹江鎮(zhèn)民族風情濃郁、旅游資源豐富。近年來,丹江鎮(zhèn)進一步加強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護,這里有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等組織評為“中國經典村落景觀”之一的烏東水系景觀、“苗族歌舞之鄉(xiāng)”陶堯苗寨、“民族衛(wèi)生模范村寨”貓貓河苗寨、“老丹江”古城等。組成了比較完整的苗族文化體系,包括農耕文化、建筑文化、服飾銀飾文化、飲食文化、節(jié)日文化、歌舞文化、婚俗文化、禮儀習俗等。 苗族遷徙到丹江地區(qū)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由于雷公山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苗族世世代代在雷公山的山山嶺嶺中以宗族或家族為單位定居,形成了今天“一山一嶺一寨”的村落格局。丹江鎮(zhèn)有大小苗寨89個,其中,陶堯苗寨有800余戶。苗寨分布特點為大聚居下的小散居,村村寨寨共同組成了丹江蔚為壯觀的最集中、最密集、最具游覽觀賞價值和科學研究、保護價值的大規(guī)模苗族古村落建筑群。 丹江苗寨歷史悠久,古村落建筑保存比較完整,以枝繁葉茂的巨樹為護寨樹,尤其以楓樹居多,建筑全部為木質吊腳樓結構,以小青瓦蓋頂或杉木皮蓋頂,寨中小道以青石或河卵石鋪砌,村寨四周梯田層層、綠樹環(huán)繞,苗寨與自然環(huán)境和諧共處。每個苗寨各具特色,都有自己古老的歌謠、美麗的傳說、動人的故事以及代代相傳的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構成一道獨特的苗疆風景線。2005年以來,一批苗寨被命名為省級、州級、縣級“民族文化村寨”,2007年,烏東苗寨水系景觀榮獲“中國景觀村落”稱號。同年,以陶堯、腳雄、羊排等苗寨為核心區(qū)申報的“貴州苗嶺地區(qū)雷公山麓苗族村寨”被國家公布為“世界文化遺產”預選地。 雷山苗寨大多是聚族而居,寨子依山傍水,寨前有河,寨后有山,吊腳樓參差錯落,貼壁凌空,這是雷公山苗族村寨的基本特色。這種建筑模式是由苗族居住的地理環(huán)境和條件決定的,非常適合雷公山地區(qū)的地理和氣候條件,最大限度地有效保護和利用土地,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雷山苗族吊腳木樓建筑傳承了古老的河姆渡文化“干欄式”建筑風格與技術,是在適應雷公山高山峽谷和相對潮濕環(huán)境下,經過逐步創(chuàng)新、發(fā)展、完善而形成的建筑文化載體。它承載著苗族對生態(tài)環(huán)境、民族心理、民族歷史、宗教信仰、社會生活、美學觀念乃至空間力學的理解。干欄式吊腳樓建筑群是十分寶貴的中華遠古民居的建筑遺存,具有多方面較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和保護價值。2006年,雷山苗族吊腳樓建造技藝被文化部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保護名錄。雷山苗寨吊腳樓建筑群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筑文明的活化石和基因庫,也是中華民族建筑文明的一大財富。 雷山苗寨和吊腳樓建筑群是苗族人民寶貴的文化遺產,是苗族人民自己的家園,苗族同胞祖祖輩輩十分珍惜和重視保護。丹江地區(qū)苗寨村規(guī)民約(俗稱榔規(guī)),即苗族習慣法,對于封山育林、防火防盜、村寨保護等,都有嚴格規(guī)定,苗族村民大都能自覺遵守,偶有違犯,會受到嚴厲處罰。苗族群眾在生活習俗與禁忌上有許多對村寨、護寨樹、橋、祭祀場所等保護的內容,形成了苗族群眾保護苗寨的意識和保護文化的傳統(tǒng),具有很好的保護苗寨的作用。 黨和政府歷來重視對民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尤其是對農村古村落建筑的保護,近年來,加大了投入力度,對有典型性和歷史研究價值的一批省級、州級民族文化村寨進行重點保護和有效管理。 一、最美麗的苗寨--烏東苗寨 中國最美麗的苗寨--烏東,去領略天外凈土,世外桃源的寧靜生活,飽償山水田園風光,體會古樸民風。 烏東苗寨坐落在雷公山半山腰,海拔1300米。古時候,因雷公山有一支山脈造勢雄偉,延伸到此處又變成平緩山梁,尾端突兀一座小山,猶如螭龍?zhí)ь^。有三條溪流在山梁尾端匯合,潺潺向西北流去,十幾戶苗族在兩條河流中間的山梁上造屋而居,故因此而得名烏東寨,苗語稱"羊歐東",其意是河中之寨。寨子四面環(huán)山,綠竹翠擁,山上青松翠柏、古樹參天、林蔭綠郁,站在高處望烏東苗寨,山青水秀,吊腳木樓鱗次櫛比,錯落有序,清晨幾絲陽光照射下,炊煙裊裊,美似仙境,真所謂錦繡山河,風光這邊獨好。 烏東村不僅風景秀美,而且民風淳樸,在黨和政府的帶領下,烏東村社會經濟全面發(fā)展,這里有冷涼蔬菜基地直供廣東、香港等發(fā)達省市,折耳根種植業(yè)日益發(fā)展,烏東村民運用群眾智慧在全縣率先脫貧致富,2005年以后,烏東村被列入“貴州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100個試點村”之一。2007年11月,烏東水系景觀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等組織評為“中國經典村落景觀”之一。2011年7月,烏東村黨支部被評為“全國優(yōu)秀基層黨組織”。 二、“苗族歌舞之鄉(xiāng)”—陶堯 首先,來了解一下陶堯苗寨的歷史。陶堯苗寨是歷史傳說中的地方。陶堯座落在雷公山西北麓,全村寨由虎陽、干皎、干常、干能則、干勒咯、干堯、排水、新寨、碗廠九個自然寨組成,將近千戶。陶堯有云貴高原地形中典型的壩子,發(fā)源于雷公山的小河從壩中流過,河的兩旁是千百年來苗族歷代接力修鑿而成的稻田,九個自然寨依山臨壩而居。通往雷公山頂?shù)墓费刂暹呄驏|蜿蜓而行,往千戶苗寨西江的公路穿壩往北而去,交通方便。由于陶堯四面群山環(huán)繞,河水在壩中穿流,河畔水車相接,依依呀呀往田中灌水,人們曾在苗族飛歌中唱道:“田壩水汪汪,水車吱吱唱,河水悠悠流,陶堯好地方! 陶堯村民民風純樸,熱情好客,能歌善舞。苗歌代代人口耳相傳,把傳統(tǒng)性的歌詞流傳下來,同時又在即興歌唱中創(chuàng)作新歌,每一代人都涌現(xiàn)出出類拔萃歌手,其中苗族歌手唐德海最為為人喜愛,他能把古歌傳唱,能用歌議事,用歌教人,用歌抒情。 陶堯苗族語言文字陳列館是苗族文化的瑰寶,于1996年開館,室內陳列11種古今中外苗族文字樣品、苗文書寫的苗族巫詞三部(記有2萬字)、苗文書寫收集書寫的苗醫(yī)草藥醫(yī)方120方、苗族書寫苗族各種歌書12本(記約20萬字),苗文編寫的苗戲劇三部、收集整理的苗文記載的歷史故事二本(記1萬多字)、苗文編輯的歌曲18首、苗文記錄的蘆笙詞、木葉詞各一套等苗文記載的各種語言文字遺產。 三、民族衛(wèi)生模范村寨—貓貓河苗寨 貓貓河苗寨坐落于貓貓河谷半坡之中,村因小河得名。民居傍著緩坡而建,寨上和寨邊有百多株古松,挺拔蒼翠,掩護全寨。寨中各戶的堂前屋后,果樹成蔭,座座木樓瓦舍就掩映在這片蒼松果木之中。 1958年開始,村民們整治寨容寨貌,砌成7條鵝卵石路面,長達3公里,并挖了排水溝排除污水。各戶屋前院后,都用石塊鋪平,便于清掃。每年春季,家家在房屋周圍育桃栽李,植樹造林,綠化環(huán)境,保持空氣清新。為防止疫病流行,村衛(wèi)生員按時給群眾打預防針,送預防藥,并提倡講究個人衛(wèi)生,勤洗手洗澡,喝開水,不吃生冷食物。 1965年7月,《貴州日報》報道了貓貓河苗寨開展愛國衛(wèi)生運動的消息。1966年2月,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在此召開全州農村衛(wèi)生工作現(xiàn)場會,總結推廣貓貓河的經驗。1976年7月,中共貴州省委書記李葆華親臨貓貓河衛(wèi)生模范村視察指導。1 995年1 0月1 6日國務委員兼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彭鞏云親臨貓貓河村視察計生工作。 為鞏固既有的成績,貓貓河民眾沒有停步。20世紀80 年代初,利用糞便垃圾建沼氣池“發(fā)電”,既節(jié)省資金和能源,又保護了林木,F(xiàn)已建成沼氣池102口,實現(xiàn)生活照明沼氣化。為農村處理人畜糞便垃圾提供了良好的范例,也為農村衛(wèi)生保健工作做出了示范。1994年,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派員來視察,該村被評為“農村節(jié)能先進單位”。1997年,中央電視臺新聞部記者千里迢迢從北京來到該村采訪沼氣節(jié)能推廣情況。1999年8月,加拿大兩位女士不遠萬里,從海外飛來考察該村沼氣生活節(jié)能推廣情況,感慨萬千,以某基金會名義援助1萬美元,幫助該村擴大沼氣建設。群眾深受鼓舞,又自籌資金,改進完善17口沼氣池,新建85口沼氣池,共計102口沼氣池,全村實現(xiàn)了生活節(jié)能沼氣化。 貓貓河苗寨由于沼氣生活節(jié)能的推廣,解放了生產力,提高了肥效,大大促進了農牧業(yè)生產的發(fā)展,現(xiàn)在,貓貓河村既是民族衛(wèi)生示范村,又是民俗旅游村。 四、雷公山景區(qū) 峰巒巍峨的雷公山,位于貴州省東南部,地處雷山、榕江、劍河、臺江四縣之間,面積71萬畝。苗嶺之峰雷公山就在這里,海拔2178.8米,史稱“牛皮大箐”,苗語稱“方薅別勒”,意思是雷公居住的地方,距縣城25公里。雷公山自然保護區(qū)始建于1982年,同年,貴州省人民政府批準它為乙類開放旅游區(qū),2001年升格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現(xiàn)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年平均氣溫9℃,“高處不勝寒”,“圍著火爐吃西瓜”的情景只有在這里才能體會得到。 雷公山上的水資源十分豐富,在這里生產的“雷公山”牌山泉水現(xiàn)已行銷全國。雷公山自然保護區(qū)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加之山泉水采自雷公山腹地海拔1600米處,無公害,無污染,低鈉富硒,屬極軟水,理化成份十分豐富,口感甘甜,深受消費者的歡迎。 雷公山山頂是一個東西長350米,南北寬30米的大平臺,這里是觀日出,看云海的最佳地帶。這有一口神秘的井, 在貴州,恐怕你也很難找到比它更高的井了。說它是“井”,其實只不過是個小水坑,水深不過膝,但終年不溢不涸。這 口神秘的井來源于一個悲壯的神話:一百四十多年前,苗民義軍首領張秀眉被湘軍圍困于此,糧盡水絕。悲憤之下,張秀眉勒馬長鳴,馬蹄落處,形成一井,井中清泉涌起,頓時軍心大振,殺退敵兵。 在雷公山的北邊,有一座高山坪壩,海拔1850米,面積約400余畝,這就是雷公坪。坪上群山環(huán)抱,古木參天,林木蓊郁,草坪似茵,景色如畫,空氣清新,盛夏如春。坪西南有點將臺一座,底長40米,高6米,分三級,呈弧形,是清代苗族英雄張秀眉聚眾反清遺址,花街路、軍用井、萬人墳、關隘、哨口等遺址還依稀可辨。 雷公山是清水江和都柳江的分水嶺,天然植被優(yōu)厚,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600毫米。不同的地質成因,不同的成土母質,產生不同的地表土壤。土類中以黃壤為主,占總面積的74.7%,土屬中以硅質黃壤為多,占總面積55.98%。雷公山自然保護區(qū)又是許多古老生物的“避難場所”,生物種類近2000種,其中,植物1390種,列入國家瀕危、珍稀重點保護植物20種,如禿杉、紅豆杉、銀杏、馬尾松等。藥用植物462種,名貴草藥30余種,有天麻、杜仲、黨參、當歸等。保護區(qū)內還有與人類和諧相處的國家保護動物黑熊、獼猴、大鯢、穿山甲等這些可愛的動物。 雷公山不僅是物種基因庫,而且還是一座神秘的山。在1997年,聯(lián)合國科教文衛(wèi)組織官員及挪威專家贊嘆道,雷公山是當今人們保存得最好的一塊世外桃源。 人們常稱的雷公山“三絕”:即禿杉、佛光和天書。 禿杉,有“萬木之王”、“天然活化石”之譽。是我國的一級保護植物,世界稀有珍貴樹種,其樹型高大挺拔,干形通直,高達30—50米,樹姿端莊而挺秀。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雷公山東部的方祥鄉(xiāng)格頭村秀麗的禿杉群風光,征服了許多慕名前來的專家學者,因而該村被譽為“萬木之王”的故鄉(xiāng)。 “佛光”勝景,雷公山終年多霧,一年中云霧日多達300天,即便是炎熱三伏月,月均溫度也僅為15.8度,盛夏如春,氣候宜人。雷公山因地屬北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加之雷公山山體高大,垂直方向上氣候差異較大,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典型的概括。由于陽光的折射和多云霧的作用,雷公山常在夏、秋之季多佛光勝景,即海市蜃樓幻景。 雷公山“天書”,距雷公山主峰北側雷公坪點將臺處原發(fā)現(xiàn)一青石碑,碑高2米,寬1.5米,厚0.2米,其碑面陰刻碑文,文字形如漢字,字體或多筆,或少筆,至今無人識譯,當?shù)亓鱾饔兄T葛孔明碑說和秀眉碑說,現(xiàn)殘碑收藏在縣文物所,存字共28個,成為神秘的雷公山“天書”雷公山“七特”:穿衣樹,苗皇城,八卦林,飛瀑群,猴嘯谷,千角場,睡蓮池。 五、老丹江廳城下的教廠苗寨、桃子寨基督教堂、長豐土陶、排卡寨蘆笙、羊排木梳、苗族服飾、吊腳樓水上糧倉 老丹江廳城下的教廠苗寨:教廠苗寨,苗名叫歐方,坐落在雷山西北面的一個峽谷之中,幢幢吊腳樓房從也益坡之下綿延至山腳的河溝溪谷之中。 教廠苗寨距雷山縣城5公里。1729年,清雍正皇帝派貴州總督張廣泗深入黔東南苗族地區(qū),建立苗疆六廳,其中在雷山建立丹江廳,廳城就建在教廠苗寨的寨頂也益坡上,并駐扎有軍隊。在教廠苗寨與也益廳城之間隔有幾塊比較寬的成片稻田,官府征田作為訓練駐軍的教場,于是這個苗寨的名字也被官方稱作教場。清咸豐、同治年間,張秀眉、楊大六率領苗民起義軍,攻破老丹江廳城。18年以后,張秀眉、楊大六苗民起義兵敗,廳城遷至現(xiàn)在的雷山縣城,而烏方苗寨的“教場”之名仍沿襲下來。人們呼叫“教場”時,把“場”習慣讀成第三聲“chang”,普通話“場”、“廠”同音,但在當?shù)氐姆窖灾小皥觥、“廠”的發(fā)音不同,于是“教廠”因此得名。但苗名仍叫“歐方”不變。 同屬于教廠村的,還有一個叫東山屏的苗寨。它與教廠苗寨相隔一匹坡梁。吊腳樓坐落于山凹之中。樓房掩映在林木蔥綠之間,如果不入寨內,根本想不到這里還有一座神秘的苗寨。此地苗名為“日拜”,即“豬凹谷”之意,因這個寨子的寨頂那一面坡,清丹江廳時駐扎有軍營,作為拱衛(wèi)廳城東面的前哨,其名叫做“東山屏”。這個名字沿襲至今。 桃子寨基督教堂:桃子寨位于巴拉河峽谷的半山腰中,距縣城6公里。那里各種樹木蔥綠,寨邊寨尾果木繁茂,幢幢吊腳樓掩映于林木果樹之中。幾十戶人家皆為苗族,以潘、李姓居多,而潘姓信奉基督教,系全縣唯一信奉基督教的苗寨。 桃子寨基督教始傳于1921年,由潘紹賢到凱里排樂季刀受洗禮信教傳入。繼傳至今。桃子寨基督教的發(fā)展至今已有88年的歷史,現(xiàn)有信教群眾27戶,92人。 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1994年1月31日145號令《宗教活動場所管理條例》和1992年12月24日省人民政府頒發(fā)的《貴州省宗教活動場所管理辦法》,經請示省、州宗教局先后撥給專款補助新建教堂。教堂工程于1996年7月21日奠基,8月22日正式開工,經過廣大信教群眾投工、投勞、獻工獻料,于當年12月24日建成了一棟60平方米的“教堂”(福音堂)。桃子寨教會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教堂。2012年桃子寨基督教堂獲得首屆全省創(chuàng)建和諧寺觀教堂先進集體、首屆全國創(chuàng)建和諧寺觀教堂先進集體。 除上述生態(tài)文化旅游資源外,丹江鎮(zhèn)還有長豐土陶、排卡寨蘆笙、羊排木梳、丹江苗族服飾、苗族古歌、吊腳樓水上糧倉等。 六、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節(jié)日 周期最長的節(jié)日--苗族鼓藏節(jié)、以稻穗祈豐收的節(jié)日--苗族吃新節(jié)。 |